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天津, 300384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25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2月14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2月21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6月02日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21 年, 第 19 卷, 第 25 篇
收稿日期: 2020年02月14日 接受日期: 2020年02月21日 发表日期: 2021年06月02日
© 2021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采用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进行授权的开放取阅论文。只要对本原作有恰当的引用,版权所有人允许和同意第三方无条件的使用与传播。
摘要
为明确辽宁和天津两地栽培水稻中抗稻瘟病基因和恢复基因分布情况和利用价值,本研究对 107份粳稻材料,利用特异性分子标记技术对Pia、Pi54、Pikh、Ptr、Pi2、Pib、Pita、Pi5、Pi9、Pikm 抗稻瘟病基因的检测和分析及恢复基因标记Rf1a 的检测。结果表明,Pikh 和Pi54 在供试粳稻的分布频率最广,分别达到了 82%和 79%;其次是Pi2、Pia、Pib 和Ptr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59%、57%、50%、36%;广谱抗性较强的Pita、Pikm、Pi5和Pi9 的分布频率相对较少,分别为 38%、32%、13%和 5%;携带恢复基因Rf1a 的粳稻占 17%。同时,发现抗稻瘟病基因和恢复基因的携带情况可能与水稻遗传亲本和种植环境有关,且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数量和抗病能力并不成正比。本研究为天津和辽宁地区的抗稻瘟病聚合育种和稻瘟病基因的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粳稻;稻瘟病;广谱抗性;聚合育种
HTML格式版本正在制作中。